12家发展商 半数表现亮眼
Nanyang Property, 26 August 2023
交出亮眼成绩单房地产界熬过疫情承压期
六成上市发展商交出亮眼成绩单的背后,显示房地产界熬过冠病疫情承压期。
2015至2019年,国内产业市场处于低潮期,这5年内,大部分上市发展商皆遭遇市场逆风,但当中不乏逆流而上的实例。根据跨国产业咨询与中介公司亨利行(Henry Butcher)2020年7至9月发表的“发展商的活力与韧性”报告,21家发展商当中,仅有3家能稳健表现取得佳绩。
大马亨利行在今年7月底发布的《2023年第三季HBAdvisor》报告中,再针对上市发展商于2020年疫情爆发后至今年首季的业绩表现作出研究,发现它所研究的12家上市发展商当中,有8家的营业额按年取得增长的成绩。
这项研究报告聚焦2020年起的表现评估,并非全面性的调查,但通过剖析这些上市发展商的业绩表现、财务状况、收入增长、净盈利对营业额比率和销售业绩,从中了解它们在疫情期间与后疫情时代的韧性。
报告所研究的12家上市发展商(排名不分先后),分别是马星集团(MAHSING,8583 ,主板产业股)、金群利集团(MATRIX,5236,主板产业股)、绿盛世(ECOWLD,8206,主板产业股)、IOI置业(IOIPG,5249,主板产业股)、林木生集团(LBS,5789,主板产业股)、森那美产业(SIMEPROP,5288,主板产业股)、实达集团(SPSETIA,8664,主板产业股)、双威(SUNWAY,5211,主板工业股)旗下的双威产业、侨丰控股(OSK,5053,主板产业股)、百乐园(PARAMON,1724,主板产业股)、丽阳机构(TROP,5401,主板产业股)和UOA发展(UOADEV,5200,主板产业股)。
大型发展商如实达集团、森那美产业、马星集团和绿盛世集团,2019年的营业额比2020年疫情爆发那年的成绩亮眼,但这些集团迅速地在2021年复苏。
在盈利方面,12家发展商当中,有6家或半数的发展商,在过去3年期间的净利持续增长,表现胜于亨利行2020年7至9月“发展商的活力与韧性”报告的上一次研究结果。
大马亨利行指出,过去数年国内的产业市场,不仅要卯足全力应付疫情“后遗症”——现金流的难题,还要顾及建筑材料成本暴涨所带来的挑战,尤其是即将推出市场的新项目,成本的压力,造成发展商利润大幅下降。
产业发展属于中长期开发,依赖的是最具稀缺性的土地资源,当市场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笼罩,如中美贸易战、俄乌战争、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、通货膨胀加剧、大马新届政府及可负担房屋的市场需求等,千变万化的房地产市场,迫使发展商的业绩表现显得极具挑战性。
不过,根据这次的研究结果发现,上市发展商的业务动态已“分成两派”。
“一派”是持续地推出产业项目,以确保每个季度的销售业绩达标。“另一派”则是谨慎行事,它们选择重新评估准备推出的新项目,并展延到下个季度才推出市场。
如此一来,发展商的财务报表,在不同的季度和时间点上,业绩也各自精彩。
好消息是,尽管受到行动管控令的限制与影响,但研究显示,大部分发展商都在疫情期间取得正面的净利。
马星集团每年持续增值
在众多的大型发展商中,过去3年的业绩参差不齐,但马星集团、实达集团、森那美产业和双威产业,这3年间营业额则出现不减反增的成绩。
从宏观角度来看,疫情阻挡不了马星集团的产业发展脚步,每年持续呈增值的表现。
2019年马星集团营业额达18亿令吉,2020年营业额小幅度下滑至15亿令吉后,2021年回升至18亿令吉的疫前水平,净利对营业额比率更是达到9.8%的巅峰。2022年延续涨势,创下23亿令吉的营业额成绩。
绿盛世表现超越预期
绿盛世集团2019年的净盈利对营业额比率是2015年以来最好的一次,达8.26%。
尽管面对冠病疫情高峰期的冲击,绿盛世仍取得回升的表现,于2020年和2021年的净盈利对营业额比率分别录得8.02%及8.95%。2022年的营业额达20亿4000万令吉和净利1亿5700万令吉,净利对营业额比率则稍微下滑至7.69%。
值得注意的是,绿盛世尽管连续3年的营业额有所增加,分别为2020年的20亿令吉、2021年和2022年的20亿4000万令吉,但仍低于2019年取得的25亿令吉成绩。
但,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情况,冠病疫情带来一系列的冲击,影响整个产业市场的发展态势。绿盛世自2020年以来,取得亮眼的营业表现,超出市场的预期。
举例,2020年集团达到23亿令吉营业额,超出原先20亿令吉目标的15%;2021年录得35亿2000万令吉营业额,也同样比预期的28亿8000万令吉目标高出22.4%。
2022财年更是录得有史以来最高的销售记录,达到38亿4000万令吉,连续3次超越公司今财年原先的目标35亿令吉,比预期目标高出9.7%。
实达集团去年营收飙升
实达集团于2019年营业额为39亿令吉,2020年营业额下滑至32亿令吉,随后在2021年回升至38亿令吉,去年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至45亿令吉。
不过,实达集团的实际营业额与预期差距不大,2020年原定销售额达38亿令吉的目标,实际数额比预期少0.6%;2021年则放眼43亿令吉营业额,实际数额比预期少12.11%;而2022年原定41亿令吉营业额,与实际数额相比少2.8%。
净利方面,则从2020年亏损2亿4500令吉,2021年回升至净利3亿4700万令吉,去年的净利更是达到了3亿6400万令吉。连续3年的净利对营业额比率,只有2021年达到较佳表现9.2%。
IOI置业业务增长稳定
IOI置业2020年的净盈利对营业额比率达24%,2021年26.7%及2022年26.6%,业务保持稳定。这是得益于2020年取得21亿令吉的营业额,2021年25亿令吉和2022年更达到了26亿令吉。
净利方面,也从2020年的5亿700万令吉,连续两年上升,2021年6亿6300万令吉和2022年的6亿8800万令吉。
在今年首季,IOI置业实现5亿6500万令吉的营业额,1亿1700万令吉的净利,换句话说,净盈利对营业额比率录得12.4%的水平。
UOA发展营业额续走跌
以孟沙南城(Bangsar South)发展著称的UOA发展于2020年的净利对营业额比率录得47.33%、2021年41.7%和20222年49.32%,有史以来最高的比率。
营业额方面则持续下跌,从2019年的11亿令吉下滑至2020年的8亿4500万令吉、2021年的5亿4700万令吉和2022年的4亿5200万令吉。净利也呈放缓的趋势,从2022年的4亿令吉,前年和去年分别减少至2亿2800万令吉和2亿2300万令吉。
今年首季也延续跌势,营业额为8500万令吉,净利则录得4720万令吉,但净利对营业额比率取得55.34%强劲表现。根据之前的报告显示,UOA发展从2015年至2019年,每年营业额平均都突破10亿令吉大关,在市场上大放异彩。
侨丰控股3年营收波动
侨丰控股过去3年的产业营业额波动幅度不定,2020年营业额达7亿300万令吉,2021年却猛跌至3亿5700万令吉,去年营业额则回升至5亿3900万令吉。
2020年侨丰控股的净利录得1亿4900万令吉,净利对营业额比率为21.2%。
森那美产业疫后复苏艰巨
森那美产业于2019年录得32亿令吉营业额,这已是达到巅峰,疫情令业绩每况愈下,2020年业绩下挫至21亿令吉、2021年小幅度上升至22亿令吉,去年营业额再上升至27亿令吉。
然而,净利则从2020年亏损5亿1600万令吉,2021年损失有所缓解,亏损1亿6300万令吉,2022年亏损情况再增至3亿1200万令吉。
不过,2022年的净利对营业额比率达到了最高点,录得11.4%。
今年首季有望延续增长势头,营业额达6亿8500万令吉,净利达6120万令吉,净利对营业额比率为8.9%。
至于营业额方面,森那美产业一直以令人信服的幅度,超额完成目标。
举例,2020年原定营业额目标为14亿令吉,最终录得20亿令吉比预期达到42.9%;2021年实际营业额达37亿令吉,比原定24亿令吉目标超出25%。2022年也不例外,录得37亿令吉营业额,比预期的26亿令吉目标高出40.9%。
双威产业销售增净利减
双威产业按年实现业务增长,2020年5亿2800万令吉、2021年6亿9100万令吉和2022年14亿令吉。不过,在净利方面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,2020年2亿7400令吉、2021年1亿2200万令吉至2022年的1亿700万令吉。
永续发展产业与国家经济相关
永续发展产业,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。
随着政府推出“昌明经济”计划,以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,同时也提升大马在区域和全球的产业地位。措施包括30万令吉以下房屋,首购族可获房屋信贷担保计划(SJKP)120%融资担保。
其他措施包括官联投资公司加码投资10亿令吉支持初创企业,助力国内资本市场。
不过,这些措施是否能达到巨大的成效则有待观察,大马放眼在10年内,成为全球首30名的经济体之前,也是让6州选举前注入经济活力。
(Web source: https://property.enanyang.my/tag/%E5%AE%9E%E8%BE%BE%E9%9B%86%E5%9B%A2/)